儿科重点诊疗病种

抽动症 · 多动症 · 遗尿症
郑州治疗遗尿症医院 > 发育行为门诊 > 遗尿症 >

小孩尿床是什么原因_郑州专看儿童尿床的医院

2020年01月10日 16:48:35 来源:河南医药院儿科
孩子目前有哪些症状表现?出现多久了?
病情描述:
手机号码: *必填

  小孩尿床是什么原因?郑州专看儿童尿床的医院,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是郑州专业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小儿肥胖,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等儿童疾病综合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06号(建设路与前进路交叉口) 地铁1号线到五一公园D口向西50米即到。
 
 
  我家宝宝3周10月了,到现在晚上还尿床,叫都叫不醒,自己想尿就尿,这个正常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纠正这个毛病吗?”
 
  宝宝什么时候才能不尿床?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2~2.5岁左右就能控制夜间排尿,能够坚持夜间起夜一次或一泡尿到天亮,但是夜间仍可能无意识排尿,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孩子长大就能够主动控制夜间排尿。如果孩子5岁后仍频繁尿床,就可能患上了“遗尿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商水平。
 
  长期尿床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小时候都有尿床的经历,因而当自己的宝贝经常尿床时,也认为是正常的,等长大了就会好。实际上,尿床会使孩子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①生理影响
 
  长期尿床会打扰孩子的正常睡眠,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
 
  ②心理影响
 
  遗尿会使孩子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孤独、羞愧、胆怯、焦虑、叛逆或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害怕社交活动甚至不敢参加在外过夜的活动,造成孩子的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智商的降低或智力水平提高减慢。
 
  5大细节培养宝宝排尿好习惯
 
  孩子1~1.5岁左右,家长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主动控制排尿的习惯:
 
  ①平时妈妈上卫生间可以带着女孩子,告诉她应该这样做便盆或马桶上尿;爸爸带着男孩子去卫生间,示范如何往便盆或马桶里尿。
 
  ②教会孩子使用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向家长表达自己要尿的意愿。
 
  ③当孩子在卫生间自己排尿成功后,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明白这样的小便行为是对的,会得到爸妈的表扬,以后孩子就会乐于重复这个行为。
 
  ④如果孩子出现反复,例如偶尔发生往地上小便或尿湿裤子的情况,家长不要训斥孩子,耐心告诉他下次应该去卫生间便盆或马桶里尿,尿湿裤子很不舒服。
 
  ⑤排尿训练最好选择在夏天,因为此时尿湿了裤子容易处理,孩子也不会受凉。
 
  遗尿症的两种表现形式
 
  遗尿症也称为功能性遗尿,是指本应建立膀胱控制能力的年龄之后出现与任何可知的结构问题不相关(如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形态正常)的尿液非自排出。一般指熟睡之后出现的尿液逸出的现象,没有器质性遗尿。一般分为两种:
 
  原发性遗尿症
 
  幼儿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除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引起尿失禁,称为原发性遗尿。
 
  这种情况目前很少采取治疗手段,自愈可能性很大。
 
  继发性遗尿症
 
  如果孩子2~3岁时已经能够控制排尿,但是在4~5岁时夜间又出现遗尿,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遗尿症”(又称为晚发性遗尿),此病男孩比女孩多见。
 
  造成孩子这种异常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①某些疾病引起:如泌尿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全身虚弱造成功能失调,当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
 
  ②长期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引起: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心理因素,而导致改变排尿的习惯而遗尿。
 
  5大措施帮孩子少患遗尿症
 
  除了给孩子进行治疗外,家长要理解孩子遗尿不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而是疾病所致,家长应做好以下措施:
 
  A.教育孩子要适度
 
  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度刺激孩子,否则会强化孩子遗尿的行为。同时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充满信心战胜疾病。
 
  B.晚餐后不要喝过多的水
 
  少量喝水和含水多的食物,绝不能喝利尿的饮料。
 
  C.白天减少刺激
 
  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或者受到一些意外的刺激。
 
  D.做好尿床的预防措施
 
  随时提前叫醒孩子起床小便,例如,临睡前一定要让孩子尿一次,如果孩子夜间不停地翻身,就要叫他尿,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E.不要责备、羞辱孩子
 
  禁止让孩子穿尿裤,不要讽刺打击孩子,要保护孩子的隐私。因为孩子也是要脸面的。
 
  如果以上措施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话,就需要请医生用药来治疗了。
 
  四五岁的孩子尿床别不当回事,看看是不是这个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超过5岁,还不能在夜晚控制尿意,频繁尿床(每星期尿2次以上,持续超过3个月),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遗尿症。虽然5岁是判断儿童遗尿症的分界线,但如果孩子4岁还频繁尿床,也需要警惕,同时有意识的训练排尿。
 
  也许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尿床也不是什么大事,以后会慢慢好的。可别太心大哦,孩子大了还频繁尿床,长大后可能会比同龄人矮小瘦弱,甚至影响智力发育。同时,长期尿床的孩子往往还会有心理或其他的潜在问题,从而导致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受到不好的影响。而且,麻麻们看到宝宝又双叒尿床后堆积的换洗床单,不会崩溃想哭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龄宝宝尿床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吧。
 
  “为啥我家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尿床呢?”其实,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导致孩子尿床的原因可能与这些有关:
 
  ●  睡得太沉。多在梦境中尿床,完全没感受到来自膀胱的压迫,更别说自己主动醒来尿尿了。
 
  ●  控制排尿能力不足。大脑和膀胱没沟通好,还需要时间对接。
 
  ●  存在便秘问题。塞满便便的直肠对膀胱施加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控制排尿。
 
  ●  精神紧张。比如搬新家、父母离婚、在班里被批评等。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等精神缓解,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  遗传因素。爸爸或妈妈一方小时候也有经常尿床的现象。
 
  ●  生理问题。睡前喝水太多,孩子夜间产生的尿太多,或是本身膀胱太小积不了多少尿。建议去医院检查确认。
 
  ●  疾病因素:比如泌尿系统的感染、畸形、高钙尿症等均可引起遗尿。
 
  看出来了吗?宝宝尿床的原因生理、病理和心理的都有。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数据,大约20%的5岁孩子,10%的7岁孩子和5%的10岁孩子依然会尿床。
 
  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5岁孩子可能存在尿床的情况,你家娃并不“特殊”。家长们发现宝宝又尿床时,千万记得淡定哦,别一上来就河东狮吼,加重宝贝的心理负担。耐心些,多观察,找出孩子尿床的原因才是要事。
 
  那么,孩子又尿床了,家长该怎么办呢?不妨试试这几个办法:
 
  1.规律喝水时间
 
  白天可以让宝宝多喝一些水,晚上五点之后就不要再喝了,晚饭最好也少吃汤汤水水的东西。饮食上,可以稍微少吃些利尿的食物,如西瓜、白萝卜、冬瓜等。
 
  2.憋尿训练膀胱
 
  当宝宝白天有尿的时候,让孩子先等5分钟,稍微憋一会儿别急着尿。然后慢慢延长时间至憋10分钟,直到最后达到3~4个小时不用上厕所的目标,逐渐扩大膀胱的容量。并且鼓励孩子在排尿时有意中断排尿,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3.提前唤醒排尿
 
  记录宝宝的尿床时间,每天在尿床的前半小时~1小时,叫醒宝宝起床排尿。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会逐渐建立条件反射,能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
 
  4.尿床警报器用起来
 
  尿床警报器通常穿在孩子的肩膀附近,它的原理是通过连接在内裤上的传感器监测湿度的变化,然后提前预警发出响铃,在孩子尿出来之前叫醒他去上厕所。使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孩子会渐渐感知并适应膀胱发出的信号,改善尿床的情况。
 
  另外呢,帮宝宝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的太熟。睡前不要过分兴奋,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晚上睡觉前排净小便,减少尿床的机会……如果经过积极的如厕训练、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等努力,孩子还是有频繁尿床的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评估、检查及治疗
 
  其实很多时候,大龄宝宝尿床情况的出现,既不是孩子偷懒不想起床尿尿,也不是故意要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尿床时,家长们千万别责怪、取笑或惩罚孩子。不如做个温柔的妈妈,先安抚宝宝,让宝宝从紧张的情绪中走出来。告诉他很多同龄的小朋友也会尿床,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再尿床啦。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是郑州专业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遗尿症、自闭症、矮小症,性早熟,小儿肥胖,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等儿童疾病综合现代化综合医院,实行“365天无假日医院”保障患者就诊需要,实施“一医一患一诊室”就诊制度,充分保护患者朋友的隐私权,就诊全程导医陪护。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严格排察早熟原因,为科学治疗提供权威依据,检测更专业、原因排察更严密,能快速的了解儿童及青少年的发育状况,对与骨龄异常相关的疾病进行及时的筛查、诊断。治疗上主要制定分类分型方案,结合中医培补标本兼治、营养均衡治疗及运动指导等进行整体多学科针对性诊疗。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科室提醒: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好动、学习困难、频繁眨眼、点头摇头、噘嘴耸肩、儿童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遗尿症,矮小症,性早熟,小儿肥胖等等问题的时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尽早进行检查,并且接受治疗。
 
  如果您需要提前预约挂号,可以拨打预约电话:0371-55689970

 

医院动态

12 月1日-29日,郑州慈善总会联合我

儿童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令人瞩目的民生话题!由于当前社会针对儿童发育疾病的关注度很低、家长的健康意识亟需提升、

点击查看更多>